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XXX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融合交往的舞台,是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的缩影。各族人民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巩固。自古以来,XXX就是多民族文化汇合的地区,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在这里交汇融合、兼容并蓄、共同发展,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因子。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文化界提出了“抗战、团结、民主”为文艺创作的三大目标,为中华儿女奋起抗争、顽强拼搏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撑,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抵御外侮、救亡图存,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在这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XXX各族人民投入到抗战文艺运动中,组织不同类型的工作队、宣传队、剧团,一队复一队地走向兵营、草原,共同奏响了空前豪迈的民族解放斗争交响曲。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XXX文化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守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特别是XXX的乌兰牧骑,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党的文艺路线,植根基层,情系群众,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借鉴传承,把舞蹈、好来宝、歌曲、器乐、歌剧等一大批有生活气息、有泥土芳香、有革命激情、有美好向往的节目奉献给各族人民,用艺术的强大感染力讴歌党、讴歌伟大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如今,人们生活在一个文化共同体中,有着相同的文化符号,有着共同的生活理想,有着融进血脉中的文化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来越强,各族人民大团结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和发展。面对前人留下的丰厚浩瀚的优秀文化,站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时代,全区文化战线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五个认同”意识,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凝聚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合力。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繁荣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深入开展考古研究,深入挖掘文物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实证中华文明延绵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发展脉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围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创新载体和方式,精心创作一批以弘扬民族团结进步、讴歌民族团结先进典型等为主要内容的文艺作品,用优秀文化凝聚人心,守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展示好全区各族人民“建设亮丽XXX,共圆伟大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和良好风貌,讲好新时代XXX故事。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要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只有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才能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厚植家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爱国表现为维护国家主权、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尊重民族历史文化、骨肉同胞相惜等真挚情感的流露。因为爱自己的祖国,56个民族始终并肩捍卫着祖国统一,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我们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要深刻认识我们伟大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统一。要时刻胸怀祖国,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坚决同一切分裂祖国行为作斗争。要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实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功立业。
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打牢思想基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才能打得更牢。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突出精神内核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会巩固。中华文化认同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纽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正确认识中华文化认同和本民族文化认同是并育而不相悖的关系,中华文化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源于其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铸就了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要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着力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