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发展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力推进新质生产力全面发展
目 录
第一章节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价值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马克思那里,生产力是一个系统性概念。首先,它是指劳动生产能力。劳动生产力是劳动者的“生产能力”,特别是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其次,它是社会部门的集体生产力。在特定生产领域,劳动者基于劳动分工,进行劳动协作,“造成了社会生产过程的质的划分和量的比例,从而创立了社会劳动的一定组织,这样就同时发展了新的、社会的劳动生产力”,也即是集体生产力。最后,它是社会总和生产力,也即是广义的社会生产力。一个社会在物质生产中所形成的总能力、创造物质财富的总合力,是“一定社会物质生产劳动与那些具有相对独立性(如生产关系、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甚至宗教观念)的全部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总结果”,马克思认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首先,新质生产力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推动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提出通过发动武装革命才能推翻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社会,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观点。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认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与革命一样具有扫除发展障碍、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功能,并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不能把当代人的幸福建立在对后代人的资料的过度消耗之上”。其次,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对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中国共产党人对生产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新的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使生产力概念得到新的理论跃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进一步丰富了生产要素的内涵。生产力是所有生产要素综合发挥作用的总和力量,其中的生产要素是指在进行物质生产活动时必须消耗的自然资源以及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支持。传统的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劳动要素、资本要素,新质生产力中更加强调技术要素和数据要素的作用,在内涵上突出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要素的角色功能。从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升,主要依靠科学理论的新发现以及由引发的关键技术的突破性创新,以此带动社会生产率的显著提高。最后,新质生产力对生产力概念进行了新的理论跃升
第二章节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引领未来的先进生产力,那些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能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的人才正是形成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战略科学家是科学帅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中的“关键少数”,他们大多是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具有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培养战略科学家,一要加强党和国家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领导和指导;二要善于从科技创新主战场中涌现出来的人才中选拔,从科技创新主力军中发现和锻炼;三要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培养那些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逐步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是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建立特殊调配机制,通过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调集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领军人才,注重引进海外优秀科学家,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组建“卡脖子”技术的攻坚团队,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培养人才。进一步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国家队作用,加速集聚、重点支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各类人才培养引进支持计划要向青年人才倾斜,通过学术传承和梯队建设,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保障国家战略人才梯队始终有源头活水。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高技能工匠培养体系,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术创新能力突出、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中国要想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产生竞争新优势,需要打造世界一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才创新能力及相互作用的聚集效应。在布局上,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为示范区,建设高水平人才中心。在机制改革方面,集中国家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高科技综合研发平台,通过向用人主体授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和建立完善科学动态的人才评价体系等体制机制改革试点,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创新高地。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 其一,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源头解决“卡脖子”问题,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首先,加强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
其二,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充分保障自由探索型基础研究的经费比例,强化全社会对自由探索型基础研究的支持。完善评价机制,以研究的原创性和学术贡献作为主要评价标准,探索长周期评价和国际同行评价体系,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大胆探索、挑战未知。 其三,开展广泛的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坚持开放思维和互惠共享理念,通过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研究项目、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等方式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企业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汇聚地,也是创新的重要主体,更是生产力整合和发挥作用的枢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其一,激发企业创新的愿意。通过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科技创业孵化载体税收优惠、技术交易税收优惠等正面激励强化企业创新的动机;完善落实国有企业创新考核、激励与容错机制,同时健全民营企业获得创新资源的公平性和便利性措施,打消企业“创新高风险”的顾虑。其次,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功能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温馨提示:文档可编辑修改;预览文档经过机器自动转码和压缩,转码过程中可能产生错别字,完整内容以原文为准!
声明:党课学习网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权利。对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政治图案不享有权利,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的示例展示,禁止商用。另外您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禁止以任何形式歪曲、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