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援的《诫兄子严敦书》
古人很重视家教,长辈对子女既有仁慈关爱,又有严格要求,使后代能够择善而从,走正人生之路。《后汉书·马援传》记载了马援写给他两个侄子的信,也称《诫兄子严敦书》,很有借鉴意义。
东汉开国名将马援从小就胸怀大志,他先是在王莽手下做一个小官吏,后归顺刘秀,历任新城大尹、陇西太守、伏波将军等,戎马一生,驰骋疆场,为东汉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战功。马援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豪言壮语,如:“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大丈夫应该立志,越是窘迫越要坚强,越是年老越要壮烈。又如:“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男子汉死也应死在边疆荒野之地,用马革裹着尸体送回来安葬,怎么可以躺在床上死在老婆孩子面前呢!多么有激情,多么有志向,多么有气概。
志向远大、战功卓著的马援还很注意家庭教育,从他写给侄子马严、马敦的这封信可见一斑。两个侄子平时很讲义气,喜欢结交勇士侠客,喜欢口无遮拦,对政局说三道四,马援听说后很是担忧,当时马援正带兵在千里之外的交趾(今广东附近)作战,无法当面教诲,就写了这封情真意切的信。
信并不是很长,首先要求侄子改正背后讥笑和议论别人的习惯。“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最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
信中言语没有以高高在上的长辈自居,以“汝曹”称子侄,真情亲情跃然纸上,一下拉近了长辈和侄子的距离,更能收到耳提面命的效果。信中对“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表示深恶痛绝,“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反复强调议论人容易招来是非,容易被别人当枪使,因此听听就可以了,不要瞎掺和。在这里,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说得明明白白,既措辞严厉,又语重心长,使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这封信的可贵之处,是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晚辈沟通,用了二位现任官员的作为得失加以分析品评,一位是龙伯高,天下龙姓的先祖,东汉贤良之臣。另一位是杜季良,也是东汉非同寻常的人物。信中说:“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出的话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谦约节俭,待人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豪侠好义,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什么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至于为什么学龙伯高,不学杜季良,又进一步解释:“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这就是所谓的雕刻天鹅不成,还可以类似于鸭子。而一旦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你们就成了纨绔子弟,就是所谓的画虎不成反成狗了。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将到任就令人怨恨,百姓的意见很大,我常常为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了。在这里,学什么样的人,不学什么样的人,讲得清清楚楚,既爱憎分明,又讲清道理,使人明辨是非,学有目标。
信中谆谆告诫晚辈“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是做人的大忌,要他们勤谨、节俭、诚恳、谦逊,不要成为轻浮的人,这是他观察社会人生得来的经验之谈。光武帝刘秀看到马援这封信后,很是欣赏,提升龙伯高为零陵太守,杜季良则因为仇人告其行为轻浮,乱群惑众被罢官,可见马援看人是很准的。马援的教导是成功的,马严、马敦都学有所成,马严不再痴迷于击剑、骑马和射箭,转而专心于典籍,阅读名家著述,并与德才杰出人物往来,马严的儿子马融还成为东汉著名的经学大师。“刻鹄不成尚类鹜”“画虎不成反类犬”也成为传世名言。
还值得一提的是,马援的女儿10岁就能操持家务,马援死后,她年仅13岁就被送进皇宫侍候太子,后来成为著名的马皇后。她善于处理宫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生活俭朴,对娘家人要求极高,多次拒绝皇帝给她娘家人封侯的提议,是历史上少有的真正做到母仪天下的人,这些都与马援的严格家教有关。
吉炳伟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