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学习习近文化思想民族融合篇
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要思想博大精深,既蕴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又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目 录
第一章节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格局“东升西降”态势明显,但“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扭转,西方国家在文化输出和媒介传播方面占有优势地位。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信息化条件下社会思想多元激荡,世界范围内文化思潮交锋激烈,我国文化领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文化生态更加复杂,先进的、积极的意识形态占据主流,但一些落后的观念、消极的思想仍然存在,本土的和外来的文化相互碰撞。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需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强大感召力,就在于其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世界文明格局的变迁中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1.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国家团结一致向前进的根本保证。有了共同的思想基础,就能万众一心、成就共同的目标和事业,反之就会一盘散沙、各行其是、一事无成。回顾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完成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在同各种政治力量和困难挑战的较量中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根本原因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彰显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发展方向,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强起来奠定了最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2.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浸润并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也在五千多年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并承载着新的现代文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刻、前进方向更加明确。3.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明确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
第二章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两个大局”,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重要成果。从历史发展角度提出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历史过程论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规律的深度结合;从共同体角度提出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交往联合论与中国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客观实际的深度结合;从方法论角度提出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中国传统辩证思维的深度结合;从治国理政角度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国家理论与中华民族“大一统”演进规律的深度结合。这一系列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理论判断,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化主体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内在本质的规定性,主要表现为文化发展的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一种文化要具有穿越时空的引领力、凝聚力、辐射力,必须要有其主体性。如果没有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认可,就难以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千年传承的浩然之气;如果没有自力更生的强大文化信心,就没有在选定的道路上走下去的坚定意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唯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强化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简单化古,而是古为今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既不能完全否定传统,走向历史虚无主义;也不能认为只要是传统的就是完全正确的,走向文化保守主义。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赓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又赋予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新的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体现,是“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回望历史,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莫不是文化互鉴、民族融合的生动实践。正因为历史上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才有了今天中华文化的历久弥新;正因为各民族文化的交相辉映,才有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底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关键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各民族树立和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由历史观铸牢文化观,由文化观引领民族观,由民族观拱卫国家观,再以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如此才能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第三章节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际行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持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干部、教育群众,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入脑入心。要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研究阐释。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推出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1.推进理论研究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温馨提示:文档可编辑修改;预览文档经过机器自动转码和压缩,转码过程中可能产生错别字,完整内容以原文为准!
声明:党课学习网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权利。对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政治图案不享有权利,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的示例展示,禁止商用。另外您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禁止以任何形式歪曲、篡改。